查看原文
其他

南浔,是江南封面,也是中华民国史的一个窗口

王才亮 王才亮的笔耕园地 2023-01-06
唐代白居易的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刻在了多少中国人的梦里。诗中描写的江南美景成为中华民族凝集共识的基点之一。值应邀明天要在湖州讲《行政诉讼法与城乡建设纠纷处理》,我提前溜到了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南浔古镇,因为我对这个古镇的关注和记忆超过了乌镇、周庄、西塘……,仅次于婺源、瑶里,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


同行的张伟华律师在去年曾到乌镇陪我参加全国《县域法治研讨会》。当时他对我讲的一句话十分经典,让我深受启发:“乌镇小户人家多,而南浔古镇大户人家多”,于是有了我这次再游古浔,并与古建筑保护专家沈嘉允等人的深度交流,收获了更多的知识。

南浔古镇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始建于公元1252年,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拥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氏旧宅、通津桥、洪济桥、颖园等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兴福桥、通利桥、新民桥等3处市级文保点,生计米行、刘氏景德堂旧址、周庆云旧宅等21处历史建筑。其中保存完整的有号称“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张石铭旧宅;有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丝业会馆;有江南至今罕见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有记载着动人传说的“南浔三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使南浔古镇成为中国最江南的水墨画,被誉为“江南封面”。

南浔在明清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名镇和旅游胜地。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历史上园林众多,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27处。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实江南所仅见。至今幸存的有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陈氏颖园和张氏适园,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然而,南浔不仅仅是“江南封面”,还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窗口。由于有南浔籍富豪们不遗余力地支持辛亥革命,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而蒋介石先生称张静江先生为“二哥”,因为蒋登上中华民国的舞台,其背后如果没有以南浔籍富豪为核心的江浙财阀们的支持是不能想像的。因此,作为中国近代史业余爱好者的我可能是最先肯定南浔的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及其研究价值。我认为:不读懂南浔,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中华民国史。


1937年,南浔落入侵华日军铁蹄下,多处优秀的房屋建筑被烧毁。之后的政治运动虽也有破坏,但南浔人对古镇和文物的保护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次重游看到南浔古镇保护与利用与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南浔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一些破损的古宅正在恢复往昔的风貌,接受人们的审视。张静江这个民国奇人故居的开放更是让世人多了一个了解民国史的窗口。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南浔区委书记叶理中时嘱托叶:“南浔古镇要保护好。” 同年1月27日,浙江省省长李强在南浔调研特色小镇建设时也特意提到南浔古镇的保护与利用。他说:“南浔古镇条件不差,关键是有故事,因此,面对古镇这个宝贝,南浔要认真考虑,以后一定会一炮打响。”

2015年,南浔古镇在接待游客80.3万人,旅游总收入3500万元,同比实现双翻番的情况下,并积极以申遗作为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与康辉旅行社集团、中国美院、农业银行湖州分行分别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南浔古镇与这些“大腕”合作,成为“重振南浔辉煌”的新机遇,以与众不同的“南浔模式”带动古镇旅游加快发展。然而,我在转悠中也了解到,古镇在2003年曾经误入卖给开发商的“陷阱”。而这次又修改规划,拟迁出镇里的2千多户居民搞“无人区”。对此,我有点担心。

由于没有看到规划文本,不便多说。我能给当地的建议是:古镇旅游不是探险旅游,“无人区”是败笔,最美古镇不能离开居民的人气,保护是开发的基础。

南浔,不是乌镇,也不是周庄、西塘。南浔是现代人了解中华民国史的一个窗口,也是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或许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历史文章

教师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经租房风波与政府公信力


关于防治非法拆迁案件的两点建议


民法典对行政法的影响和行政法对民法典的反作用(授课提纲)


正当防卫新规定

王才亮

 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非著名律师

王才亮,学者型律师,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出版专著三十余本,发表法律专业论文百余篇。


才行法道 良举公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